Aug 8
这是第一个支持IBM PS/2和1.44MB 3.5寸软盘的DOS版本,可能是在家用PC上比较容易用虚拟机模拟的最古老的微软系操作系统。隐约记得这里头还有个BASICA解释器,比QBASIC还要老很多的那种,类似于文曲星上面的那个版本。
下载文件 (已下载 1750 次)

以前(大一之前)很喜欢玩这些东西,收集了不少东西,包括3.31, 6.22, win98/me/xp的DOS启动盘, windows 1.0 ~ 3.2(主要来自曾经的“bear5的软件地摊”),还有很多dos下的工具,tw ucdos 之类,甚至还有个VB DOS版。折腾bat、config.sys这些东西,玩得乐此不疲。如今突然想起,却发现它们静静地躺在硬盘的那个角落已经好多年了。

谨以此纪念那些二逼的时光。
Jul 26
如果到Google去搜索,"How to find out which process is listening upon a port"这是第一篇文章。

事实上大部分文章都是告诉你,要么 lsof -i :80 要么 netstat -antulp | grep :80 就能找到httpd。

可是如果就这样的话,这篇BLOG就变成微博了。

事实上我的目的是希望通过编程找出这个PID,而不是调用某个命令。

第一个尝试是去看lsof的源码。找源码容易,apt-get source lsof 就行。但是源码跟大部分linux软件包一样,看起来相当晦涩。

第二个尝试是Google,但是能找到的都是命令版的。

第三个尝试是stackoverflow,没有直接搜到问题,于是准备自己提问,但是在“Questions that may already have your answer”里头找到了一篇“How to get the pid of a process that is listening on a certain port programmatically?” ( http://stackoverflow.com/questions/10996242 )。

Answer给出的步骤非常清晰:与netstat的实现一样,先读取 /proc/net/tcp 这个文件,第二个字段(local_address)冒号后面的是端口号(十六进制),第四个字段st为0A表示TCP_LISTEN,第10个字段是十进制的inode编号;而通过遍历 /proc/PIDs/fd 下面的链接,找到链接到形如 socket:[端口号] 的fd进行对比,就能知道哪些进程与该端口有一腿。

我在机器上监听的是8888端口,换成hex是22B8,但是在 /proc/net/tcp 中却找不到。幸而那篇文章的第二个Answer给了个提示,于是 strace /usr/sbin/lsof -i :8888 ,发现它还打开了 /proc/net/tcp6 (也就是对应IPv6的那个文件了)。过去一查,果然有,再顺着inode,对照lsof的结果一看,的确符合。

于是再去grep一把 lsof 的源码目录,发现在 00FAQ 文件中的 10.2.2 一节就说明了 lsof 的实现机制:
引用
Lsof identifies protocols by matching the node number associated
    with the /proc//fd entry to the node numbers found in
    selected files of the /proc/net sub-directory.  Currently
    /proc-based lsof examines these protocol files:
        /proc/net/ax25      (untested)
        /proc/net/ipx      (needs kernel patch)
        /proc/net/raw        /proc/net/raw6
        /proc/net/tcp        /proc/net/tcp6
        /proc/net/udp        /proc/net/udp6
        /proc/net/unix

看来在 Linux 下的实现方式确实只有这一种。顺便提一下,Stackoverflow上面的另一篇 http://stackoverflow.com/questions/4041003/c-what-process-is-listening-on-a-certain-port-in-windows 提到了,在Windows下可以用GetExtendedTcpTable/GetExtendedUdpTable来实现。

最后附上PHP实现的源码(这个代码用C/C++写确实蛋疼)
<?php

$filelist = array("/proc/net/tcp6", "/proc/net/tcp"); //udp/unix的就先不管了

$port2inode = array();

foreach ($filelist as $file)
{
    $lines = file($file);
    array_shift($lines);
    foreach ($lines as $line)
    {
        $values = split(" +", $line);
        list($addr, $port) = explode(":", $values[2]);
        $port = hexdec($port);
        $port2inode[$port] = $values[10];
    }
}

if ($argc < 2)
    die("usage: php {$argv[0]} PORT\n");
$findport = $argv[1];

if(!isset($port2inode[$findport]))
    die("$findport not listened\n");

$procdir = scandir("/proc");
natcasesort($procdir);

foreach ($procdir as $pid)
{
    $path = "/proc/$pid/fd";
    if (!is_readable($path) || !is_numeric($pid) || !is_dir($path)) continue;
    $dir = scandir($path);
    foreach ($dir as $file)
    {
        $link = "$path/$file";
        if (!is_link($link)) continue;
        $real = readlink($link);
        if (substr($real, 0, 7) == "socket:")
        {
            $port = substr($real, 8, -1);
            if ($port == $port2inode[$findport])
            {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echo $pid, ": ", readlink("/proc/$pid/exe") . "\n";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continue;
            }
        }
    }
}
?>
Jun 30

二进制偶矩阵 不指定

felix021 @ 2012-6-30 22:34 [IT » 程序设计] 评论(2) , 引用(0) , 阅读(7531) | Via 本站原创
这是2012年百度实习招聘非技术类的某道笔试题。

给一个5×5的矩阵,每个元素只能是0或者1。

请问,有多少种不同的矩阵,能够满足每一行、每一列都有偶数个1?

==== 分割线 ====

乍看这个题目,觉得是数学题。画了个5*5的矩阵,试图填几个数字进去看看是否可以推出一些结论。果断失败。

然后想了下,这题如果枚举的话,也就是2的25次方,大约3200万这个规模,不是很夸张。于是决定暴力搞一下。

最简单的做法就是
for (i = count = 0; i < 2<<25 - 1; i++) check_even(i) && count++;
这个check_even(i)里头把 i 当成一个25bit的二进制数字,并转换为对应的5*5矩阵,判断其每一行和每一列是否满足要求。(p.s. whusnoopy的做法是直接使用位运算,更简单,不过思路就断了。。)

一个不难想到的优化是,在for之前先把每一行给枚举了,这样就不需要在check_even里面每次进行转换,只需要从 i 中取出对应的bits,就可以直接找到每一行。

更进一步,由于题目要求每一行都是偶数个1,所以可以进行剪枝——在枚举的时候只需要保留有偶数个1的情况就行了,枚举出5行,然后判断每个列。很容易计算,每行5个bit,偶数个1的情况是2^4=16种。于是需要枚举的矩阵数量降至16^5。

再进一步剪枝——题目要求所以列是偶数,那么在已经确定前4行的情况下,第5行是可以直接推出来的,需要枚举的矩阵数量降至16^4。但还需要做的事情是,判断第5行是否有偶数个1。

到了这一步,豁然开朗——因为很容易证明,第5行必然是偶数个1:
  1) 每一列都是偶数个1(ABCDE都是偶数),所以矩阵中必然有偶数个1(F=A+B+C+D+E为偶数)
  2) 前4行都是偶数个1(HIJK都是偶数),所以第5行必然是偶数个1(L=F-H-I-J-K为偶数)
  (p.s. 这个证明是WHUMSTC群里某同学给出的,非常清晰,所以我就不给我自己那个很挫的证明过程了)

于是开头的直觉获胜,问题的答案就是:16^4,也就是(2^4)^4。

==== 分割线 ====

扩展:

1. 如果矩阵的大小是 N×N ,甚至是 M×N 呢?

    根据上述结论,很容易推知,对于M*N的矩阵,结果是2^((M-1) * (N-1))。

2. 如果要求满足每一行、每一列都有奇数个1呢?(whusnoopy提出)

    这个结论就不那么直接了,对M*N有一定的限制。
May 20
从哪儿说起呢?我想了想,从 gets 说起可能最好。

初学C语言的时候,如果要输入一行字符串,该怎么办?看书,或者找老师,或者找学长,通常得到的答案是gets。用法很简单,似乎也很好用,但是很不幸,这个函数很危险。因为 gets 对输入不进行任何的限制。如果对应的字符数组只有100个字符,而面对的输入是1万个字符,那么几乎毫无疑问,这个程序是要崩溃的,除非运气特别好,或者……

或者给出的输入是经过精心设计的,例如一段shell code,及其对应的跳转地址。对于常见的计算机体系来说,函数调用时,返回地址是在栈上的,通过精心设计输入,使得溢出数据中的跳转地址好正好覆盖了该返回地址,于是函数在返回时不是如预期般回到调用者处,而是跳转到攻击者给出的shell code处,使得攻击者获得了额外的权限。

这就是典型的溢出攻击。

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,在C库函数中,许多对字符串操作的函数都有其"n兄弟"版本,例如strncmp,strncat,snprintf……兄弟版本的基本行为不变,但是通常在参数中需要多给出一个整数n,用于限制操作的最大字符数量(本句不够严谨,详情参见各函数的说明)。

这是技术上的解决方案。只是,代码都是人写出来的,总会有对溢出缺乏概念的人,写出令人蛋疼的代码。于是一些公司,例如(听说)腾讯,建立了一套规则,对提交的代码进行扫描,若发现使用了非“n兄弟”版本,就会给对应的码农一定的惩罚措施,从而在管理上降低此类问题出现的可能性。

加强管理当然是好事,但是也给某些有强迫症的码农带来了不便:因为strlen没有n兄弟版本,坑爹啊!事实上,更坑爹的是strcpy,在c语言标准里,它不但没有n兄弟版本,甚至还有一个“冒充”的"n兄弟"版本——也就是 strncpy 。

strncpy 到底做了什么事情呢?它基本上等同于这样几行代码:
char* strncpy(char *dest, const char *src, size_t n){
    size_t i;
    for (i = 0 ; i < n && src[i] != '\0' ; i++)
        dest[i] = src[i];
    for ( ; i < n ; i++)
        dest[i] = '\0';
    return dest;
}

比较诡异的两件事情是:

1. 如果src的前n个字符里面没有'\0',那么它不会在末尾补上这个结束符

2. 如果拷贝的数据不满n个字符,那么它会用 '\0' 在末尾填充

以 strcpy 的行为来理解它,只会感到很蛋疼:第一点很可能会造成此后代码的数组越界访问,而第二点则是对cpu资源的浪费。

事实上,完全是因为历史的原因,造成了这样的误会。在第七版的UNIX文件系统中,每个inode结构体中包含的每个entry(对应文件或下级目录)只有16个字节,其中前两个用于标识inode,剩下的14个用于保存文件名。由于文件名最长只能有14个字符,所以在设计上,末尾不足的字符用'\0'来填充;如果达到14个字符,则不需要结束标志。

众所皆知,c是为unix而生,所以这就是strncpy的原始目的:定长字符串 的拷贝。对应的代码,很自然地,可以这样写:
strncpy(inode->d_name, filename, 14);

那么如果确实需要一个strcpy的n兄弟版本该怎么办呢?最简单的办法是用snprintf:
snprintf(dest, n, "%s", src);//注意,不能直接用src来替换"%s"

p.s. 其实还有个 strlcpy ,只可惜它是OpenBSD 2.4引入的,并非C标准中的函数,适用范围较窄。

参考资料:
http://www.lysator.liu.se/c/rat/d11.html
http://stackoverflow.com/questions/1453876/why-does-strncpy-not-null-terminate
http://stackoverflow.com/questions/2884874/when-to-use-strncpy-or-memmove
http://blog.liw.fi/posts/strncpy/
http://pubs.opengroup.org/onlinepubs/9699919799/functions/stpncpy.html
May 16

说说机器学习 不指定

felix021 @ 2012-5-16 00:29 [IT » 其他] 评论(0) , 引用(0) , 阅读(6324) | Via 本站原创
为了论文搞了把机器学习的东西,虽然了解得非常肤浅,但是窥探了一下这个领域也还是很有收获。

对于遇到的问题,传统的思路是通过建模,然后使用对应的算法予以解决。但是对于很多问题,建模本身是不实际的,例如语音识别、计算机视觉等等。而机器学习算法的思路则不同,通过对现有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,得到一组参数来逼近真实的模型,从而能够处理未知的数据。

我的论文里主要是使用SVM来解决简单的二分类问题。SVM,Support Vector Machine的简写,也就是“支持向量机”,很早以前有“听说过”,但是之前完全没有概念。这次在yihong妹妹的推荐下,看了faruto大牛写的《SVM入门精品系列讲解》,能大致在原理上明白svm分类的机制。之所以称faruto为大牛,主要是因为这个讲解系列非常地浅显易懂,没有卖弄玄虚,即使是我这样没学好数学的人,也能够非常容易地弄懂。

由我来归纳的话,svm的基本思路应该是,将每个样本x当作一个N维向量(也就是N维空间中的一个点),通过某种方式找到该空间中的一个超平面w * x + b = 0,将样本分成两类。例如二维空间中的点,可以用一条直线分成两类,而三维空间的点,可以用一个平面来分。由于并不是所有问题中,样本在N维空间中都可以被超平面分为两类,因此通过使用引入核函数将样本映射到更高维的空间、并引入松弛变量以忽略噪音数据等方式,达到对数据进行分类的目的。

可能看起来有点抽象?没关系,把那个系列(并不是很长)看完就懂了,其实不难理解。在此基础上,svm方法还有许多扩充,例如对不平衡样本集的处理、One-Class SVM、在线SVM训练等等。

想要使用svm算法的话,非常幸运,台湾大学林智仁(Lin Chih-Jen)副教授主持的 libsvm 项目提供了c/java/python/matlab 的接口,直接拿来就能用了,非常方便。

在学习svm的过程中,也顺便看了一些其他的机器学习算法,这里也大致列一下。

HMM,隐马尔可夫模型。李开复的主要学术成就(之一?),就是使用了HMM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大词汇量连续语音识别系统 Sphinx。根据Google研究员吴军的数学之美 系列三 -- 隐含马尔可夫模型在语言处理中的应用,使用HMM来进行语音识别是李开复的师兄提出的。

HMM算法是基于贝叶斯公式的。贝叶斯公式在机器学习中是一个非常基础的理论。关于这个,推荐阅读《数学之美番外篇:平凡而又神奇的贝叶斯方法》

神经网络算法,通过模拟神经元的工作方式来对数据进行学习,使用多个神经元构成一个网络,并适当加入反馈机制。详情参考神经网络编程入门

遗传算法,通过模拟染色体复制、基因变异等机制,使状态不断”进化“,从而尽量逼近最优值。详情参考遗传算法入门

模拟退火,非常简洁、实用的一个算法,基于“爬山算法”(不断逼近离当前点最近的极值,贪心)改进而来,通过引入随机化以获得跳跃到其他极值区域的机会,从而尽可能获得更高的极值点。详情可参考《大白话解析模拟退火算法》

此外还看到了决策树、K-mean聚类等算法,不过没有细看,只是大致扫了一眼,就不扯了。

以上给出的链接大都是讲解得非常浅显易懂的文章,非常推荐阅读。
Apr 24

知识的本质 不指定

felix021 @ 2012-4-24 01:10 [随想] 评论(2) , 引用(0) , 阅读(8171) | Via 本站原创
转载自 武城路下段 By 宋大妈 http://dharmasong.net/2012/02/642.html

知识的本质

抓住知识的本质是提升学习效率的重要方法。

从数量上说,现代社会的“知识”有两个特点,第一是“总量大”,第二是“增长快”,这两个特点合在一起就是过去常说的“知识爆炸”。但知识还有另外一个特点——相比表层知识的庞大数量和几何式增长,知识的核心部分的发展要平缓得多。

以计算机领域为例,虽然计算机是二战以后发展最快的领域,但著名的黑客Paul Graham却说今天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在思想上和20世纪50年代并没有什么不同;在经济学领域,无论涉足到那一个分支,都无法离开亚当·斯密这个根本;在管理学领域,尽管各种工具、方法层出不穷,但像价值链分析这样的方法仍然根源性的;而从更大的范围上讲,思考问题的方式、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样是相对稳定不会过时的;甚至知识的发展也是有规律可循,并且这些规律同样是相对稳定的。

这些知识中相对“不变”的部分恰恰是知识中最关键的部分,一个人知道很多表层的知识,我们只会说他懂点“皮毛”,只有他掌握了“不变”的知识,我们才会认为他有“学识”。而另一方面,由于知识的总量太大了,如果没有这些“不变”的知识,学习和创造就会成为不可能的事,我们常说“触类旁通”,其基础就是“不变”的知识。

上面说的道理并不复杂,但执行起来却并不容易。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见到的懂点皮毛的人要远远多过功底深厚的人,究其原因,我觉得有以下几个:

首先,相比表层知识的具体,知识的本质部分总体上是相对抽象的。理解知识的本质,其难度比认识表层要高得多,陡峭的学习曲线经常会让人望而怯步;

第二,相比表层知识的“有用”,知识的本质部分往往很难立刻发现其实际用途。这并非功利不功利的问题,而是眼光的问题,追逐长远利益的人和只看得见眼前利益的人对“有用”的认识往往是大相径庭的。但眼光长远的人之所以受到普遍的尊敬,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是社会的少数。

第三,知识的本质经常会落实在一些常用、普通也因此容易被忽视的概念上,因为这些概念太常见了,我们经常以为自己懂这些概念,但实际上却是似是而非的。比如经济学上最基本的成本、价格这些概念,现在随便看个报纸、听听新闻都能遇到很多次,但又有多少人去深究成本与价格的概念所指?当我弄清价格其实是成本的一种特例——市场揭示出来的成本时,我是很吃惊的,既惊讶于这些概念内涵的深刻,也惊讶于我自己学习的疏忽。

写到这里,似乎应该总结几个方法去提升学习知识本质的能力,但想来想去并没有任何可以讨巧的方法,事实上,讨巧本身就是惰性的一种,而学习、创造的过程也就是克服惰性的过程,学习之苦也正是学习之甜。

(原文完)

== Felix简评 ==

觉得好像很久没有看到这样的文章了,句句切中要点。

在计算机学科,现在新技术太多了,硬件、软件、网络、架构设计……满满当当,任何一部分在任何一个层面上都学不完。甚至有很多新的技术你还没能完全掌握,就已经被淘汰了。怎么办!

好办!因为你根本不需要学习那么多的东西,只要在掌握了底层知识的基础上,适当开阔眼界,那么就根本不必烦恼知识爆炸带来的问题。

然而底层知识的学习往往是枯燥、晦涩,并且“很难立刻发现其实际用途”。例如,计算机专业开设的操作系统原理这门课,课本通常都非常理论化,内存分配策略,进程调度,生产者消费者,竞争,同步,互斥……学生们往往在学的时候不知所云,学完以后不知何用。然而在实际的项目开发中,如果开发者对于这些知识缺乏了解,那么灾难就在所难免了。

反映到实际就业来说,大部分刚毕业的计算机专业学生代码都没多少项目经验,而社会上的培训机构如北大青鸟,能够让一个人在数月内学会某个开发技术。然而那些业内顶级的公司(例如NTMGB等公司),往往并不愿意招那些培训过的,而是选择校园招聘,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,科班出身的毕业生学习过基础知识,尽管不能马上干活,但是经过短时间的培训就能比那些培训人员做的更好。

(简评烂尾)

注:NTMGB是指网易、腾讯、微软、谷歌、百度。
Apr 20
很多应用层协议都有HeartBeat机制,通常是客户端每隔一小段时间向服务器发送一个数据包,通知服务器自己仍然在线,并传输一些可能必要的数据。使用心跳包的典型协议是IM,比如QQ/MSN/飞信等协议。

学过TCP/IP的同学应该都知道,传输层的两个主要协议是UDP和TCP,其中UDP是无连接的、面向packet的,而TCP协议是有连接、面向流的协议。

所以非常容易理解,使用UDP协议的客户端(例如早期的“OICQ”,听说OICQ.com这两天被抢注了来着,好古老的回忆)需要定时向服务器发送心跳包,告诉服务器自己在线。

然而,MSN和现在的QQ往往使用的是TCP连接了,尽管TCP/IP底层提供了可选的KeepAlive(ACK-ACK包)机制,但是它们也还是实现了更高层的心跳包。似乎既浪费流量又浪费CPU,有点莫名其妙。

具体查了下,TCP的KeepAlive机制是这样的,首先它貌似默认是不打开的,要用setsockopt将SOL_SOCKET.SO_KEEPALIVE设置为1才是打开,并且可以设置三个参数tcp_keepalive_time/tcp_keepalive_probes/tcp_keepalive_intvl,分别表示连接闲置多久开始发keepalive的ack包、发几个ack包不回复才当对方死了、两个ack包之间间隔多长,在我测试的Ubuntu Server 10.04下面默认值是7200秒(2个小时,要不要这么蛋疼啊!)、9次、75秒。于是连接就了有一个超时时间窗口,如果连接之间没有通信,这个时间窗口会逐渐减小,当它减小到零的时候,TCP协议会向对方发一个带有ACK标志的空数据包(KeepAlive探针),对方在收到ACK包以后,如果连接一切正常,应该回复一个ACK;如果连接出现错误了(例如对方重启了,连接状态丢失),则应当回复一个RST;如果对方没有回复,服务器每隔intvl的时间再发ACK,如果连续probes个包都被无视了,说明连接被断开了。

这里有一篇非常详细的介绍文章: http://tldp.org/HOWTO/html_single/TCP-Keepalive-HOWTO ,包括了KeepAlive的介绍、相关内核参数、C编程接口、如何为现有应用(可以或者不可以修改源码的)启用KeepAlive机制,很值得详读。

这篇文章的2.4节说的是“Preventing disconnection due to network inactivity”,阻止因网络连接不活跃(长时间没有数据包)而导致的连接中断,说的是,很多网络设备,尤其是NAT路由器,由于其硬件的限制(例如内存、CPU处理能力),无法保持其上的所有连接,因此在必要的时候,会在连接池中选择一些不活跃的连接踢掉。典型做法是LRU,把最久没有数据的连接给T掉。通过使用TCP的KeepAlive机制(修改那个time参数),可以让连接每隔一小段时间就产生一些ack包,以降低被T掉的风险,当然,这样的代价是额外的网络和CPU负担。

前面说到,许多IM协议实现了自己的心跳机制,而不是直接依赖于底层的机制,不知道真正的原因是什么。

就我看来,一些简单的协议,直接使用底层机制就可以了,对上层完全透明,降低了开发难度,不用管理连接对应的状态。而那些自己实现心跳机制的协议,应该是期望通过发送心跳包的同时来传输一些数据,这样服务端可以获知更多的状态。例如某些客户端很喜欢收集用户的信息……反正是要发个包,不如再塞点数据,否则包头又浪费了……

大概就是这样吧,如果有大牛知道真正的原因,还望不吝赐教。


@2012-04-21

p.s. 通过咨询某个做过IM的同事,参考答案应该是,自己实现的心跳机制通用,可以无视底层的UDP或TCP协议。如果只是用TCP协议的话,那么直接使用KeepAlive机制就足够了。

@2015-09-14
补充一下 @Jack的回复:
“心跳除了说明应用程序还活着(进程还在,网络通畅),更重要的是表明应用程序还能正常工作。而 TCP keepalive 有操作系统负责探查,即便进程死锁,或阻塞,操作系统也会如常收发 TCP keepalive 消息。对方无法得知这一异常。摘自《Linux 多线程服务端编程》”
Apr 18

纯吐槽 - 奇葩邮箱163 不指定

felix021 @ 2012-4-18 19:18 [IT » 其他] 评论(4) , 引用(0) , 阅读(8959) | Via 本站原创
163邮箱之所以没落,不是因为腾讯太能抄,实在是因为产品经理太不行啊。

系统中只有“收件箱”里有“举报垃圾邮件”按钮,通过点击这个按钮,可以选择将发件人加入黑名单(拒收);

而收到的广告和垃圾邮件会被自动分类到对应的文件夹,没有举报按钮。

也就是说,我想要把发件人加入黑名单,只有两种方式:

1. 拷贝发件人地址,进入设置->黑名单,添加

2. 选择“这不是垃圾邮件”,回到收件箱,选择该邮件,点击“举报垃圾邮件”。

建议选择第二种方式,更快,更蛋疼。

p.s. 对于有强迫症的我来说,还需要再进入垃圾邮箱,全选、彻底删除。
分页: 20/103 第一页 上页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下页 最后页 [ 显示模式: 摘要 | 列表 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