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技术无用论 出处:Felix021 时间:Sun, 27 Jun 2010 04:07:02 +0000 作者:felix021 地址:https://www.felix021.com/blog/read.php?1887 内容: 也许我有点悲观,但是在我心里对“成功”的尚未明晰的公式里,“技术”这个变量的权重减少了。当然,这个技术指的是计算机专业技能,而这里的成功,也算是很概念比较宽泛、理解比较狭隘的成功,比如说,有较大的影响力,有自己的事业,赚很多钱(最次)。 记得刚入学的时候,向04级的江学姐(当时她大三)取经,她说,信息安全专业有几个方向,比如网络攻防,密码学……那时虽然啥都不懂,但是还是看过些把黑客描绘得天花乱坠的一些文章,甚至我还存着些看不懂的黑客秘籍。于是我能感觉到自己是两眼放光地说,我对网络攻防很有兴趣。那时懵懵懂懂的,对那些能在网络上呼风唤雨的技术牛人无限葱白。转眼四年过去了,我发现我现在对网络攻防一点兴趣都没有。 作为一个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生(我居然已经不是学生了!),在学校里摸打滚爬了三年多,上课,自学,混社团,接项目,又到公司去实习过半年,还跟几位曾经在IT公司打拼过的朋友保持或紧或松的联系,让我对技术有了新的理解。 技术是什么?这个问题可真是既宽泛又无趣,简直就像“傻逼有什么特征”。也许我可以给个对得上大多数人胃口的、更具体的、不怎么准备的回答:写得一手好代码,有扎实的算法和数据结构功底;开发得出像样的软件或游戏;能管理各种服务器,尤其是熟悉各种网络协议、设备;能用PS设计出精美的图片,能用Flash做出很酷的动画;熟知那些我看来很枯燥的理论,比如图形学或者密码学,发得出几篇论文……这里说到的各个方面每个都和我身边的某个人对应。他们都是大家熟知的牛人(相比之下,我就是个四不像)。 然而在现在的我看来,装B一点的说,我觉得以上都属于较低层次的技术,一个仅仅为吃饭准备的铁饭碗,与其他专业相比没什么值得炫耀的。倒是最牛的那些人,他们可以创造出新的数据结构和算法,比如KMP;他们可以设计(更重要的在于设计)出牛X的系统,比如Google的三驾马车;他们可以不再在某个机器的层次上纠结,甚至设计新的互联网,比如IPv6;他们可以在理论的路上走得更远,但是又不脱离实际。无论什么时候,我对这些牛人的葱白都不会真的减少,因为他们能把这当作自己的追求,实现自己的成功。但是我,也许在未来的某个时候,不会再朝着他们的方向前进。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https://www.felix021.com/blog/attachment.php?fid=401 《程序员的幸福生活之路》这张图片虽是恶搞,却也不乏辛酸的自嘲。在高中捣腾电脑的那阵,就已然听说程序员这活儿,吃的是青春饭,到了三十多岁吃不动了,就会被年轻人挤出来。所以网上传的那段子——“你程序员吧?" "你才程序员呢,你全家都程序员!"——可谓道尽老程序员的苦。当然,如果从二十来岁入行,到了三十多岁还在程序员的位子上原地打转,那也只能说明这人能力不行,优胜劣汰是必然的。然而就算能往上走呢? 能往上走,爬到金字塔的顶端,自然可谓成功。但是很多人都忽略了这前提,能吗?大中公司,诸如百度腾讯等,从一个底层程序员(职位美名为工程师)干起,想要爬到金字塔的中间都是比较困难的事情,何况就算爬到了,也不过是”赚还算比较多的钱“的层次;小公司,爬上去容易,但是大多数小公司无法负担远大的未来。由于信息源的缺失,以及难免的下意识信息过滤,大多数人都只看到成功的辉煌,而几乎没人关注失败者落寞的背影。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,金字塔的顶端就P大的地方,想跟着别人从下面爬上去,没准早被别人踹死了。 所以有很多人觉得,爬上别人的金字塔,不如自己造一座,就像不胜数的硅谷梦创造的奇迹。这让我想起电影《雀圣》里面的一句话:都说香港遍地黄金,你知道黄金下面埋着多少尸骸!我们看到了google,看到了facebook,看到了twitter,却看不到被世纪之交那场泡沫淹没的那无数尸骸。那么多成功的典型,引着人们前仆后继。所幸的是,互联网的一波波新潮,带来无限的机会,团购,Dropbox,foursquare等新星的崛起又给人带来无限的希望。顺便说一句,facebook, twitter, dropbox, foursquare和大部分的google服务都被墙了,在目前的体制内想搞出点啥伟大的东西还真没啥希望。 于是话题终于转到了创业。一谈到创业,技术突然就变成很次要的因素了。这里有两篇文章(非常值得一看):《Dropbox 和 Xobni 如何在兩年內從 0 成長到 100 萬會員》 http://feedproxy.google.com/~r/MrJamie/~3/xUGw-48yJII/ 《Dropbox 和 Xobni 在兩年內突破百萬會員的七個關鍵》 http://feedproxy.google.com/~r/MrJamie/~3/RlRwIp_WDX8/ 。里面提到了两年前就让我大流口水的segway车。两年过去了,它离我还是那么遥远,就像摩托罗拉的铱星系统,把他们看成艺术品更合适。这两篇文章讲得很细,但是几乎就没有提起技术相关的事情,甚至还有"反技术"的倾向(Fake It Till You Make It)。其中点出了创业的三大要素:”優秀的團隊、正確的市場和非常好的執行力“。 这让我想起前一段时间参与的、由Ye发起的一个创业型的小项目,抄的是Aardvark的模式。Ye的社会关系比较丰富,找到了在创新工厂的人(Chen)推荐,希望能够拿到创新工厂的投资。由于项目本身还很不成熟,所以最后黄了,但是Ye、Feli他俩与Chen的聊天也透露出了很多信息。创新工厂对一个项目的评价标准并不是技术含量,而是前面提到的:团队、市场、执行力。尤其是在Web2.0的概念下,很难做出他人无法剽窃的核心竞争力了,这时团队和执行力几乎是成功的基本保障了。否则像马蜂一样扑面而来的400多家团购网站,会让人想死…… 另一方面,前面顺便说到的那一句,是因为我对国内环境的失望。当年ZF没能意识到互联网的”危害“,放任自流,互联网才能有如此发展。现在发现网络的问题了,对政治监管不断加强加固加猛,忽视行业规范运作,反而放任国家队的进攻……所以本来就高风险的IT创业在国内更加难以捉摸——廉颇老矣,尚能"饭否"? 巴菲特的赚钱哲学是“投资而非投机”。曾有人问巴菲特为什么不投科技类的产业,巴菲特的答案是:“好的公司、不好的公司,是我花半天时间就能够看出来的,而那些花了半天时间看不出来的【比如科技类公司】,我也不会强迫自己花半个多月时间去看。我不会强迫自己花费很多时间在一个我不能“Figure out”的公司上。”在我看来,“投资”和”投机“,只是处理资金、时间等资源时冒险的程度不同。投资是将其投入低风险的领域,而投机则相反。从另一个角度来看,回报和风险又是成正相关关系的,所以这里头的关系还是有点纠缠,看来不是那么容易能说清的,暂且忽略。由于科技类公司通常都是高风险高回报的,更倾向于投机,因而巴菲特选择避开。而对于创业者,创业本身就是一种投资/投机,所以这就有个抉择:是选择科技类(如IT)的高风险高回报,还是选择实业型的稳扎稳打? 所以当我问起一个工作了好几年的朋友将来的打算时,他说,攒够资本,做实业。我想,这决定也许与年龄有关,年轻时冲劲比较大,有足够的时间资本,缺的是资金,只要能拉到,轰轰烈烈的干几年,即使失败也无妨;随着岁月逐渐流逝,梦想淡出,冲动渐冷,还是攒些养家养老的钱比较稳妥。 于我,"Niche First, World Later"正是我一直以来推崇的解决方案。下一步,加入magnetjoy这个创业型的团队,希望接下来三个月的实习能让我对以上提到的内容有新的、更进一步的认识。 Generated by Bo-blog 2.1.0